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罗姓
更新时间:2024-03-29 07:01:54
姓氏起源
郡望堂号
家乘谱牒
迁徙分布
拼写规则
取名规则
姓氏图腾
QQ头像
姓氏名人
  •  罗姓来源
    罗姓起源
    罗姓来源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坛姓 以国为姓,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1.句芒发明了捕鸟的“罗”
    在古代神话里,伏羲又叫太嗥,是东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辅佐,手里拿着圆规,共同管理着春天。句芒,鸟的身子,脸面像人一样五官齐全却又方方正正的,穿着白色素服。据说,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儿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因为重是“立木之官”,《礼记》注疏说:“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辅佐伏羲,管理着12000余里的东方土地,还从伏羲发明渔网中得到启发,亲自发明了捕鸟的“罗”。
    2. 远祖祝融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在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或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六韬·大明篇》)。《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礼记·月令》也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个“祝融”在后,是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黎和吴回为火正之官,“祝融”则是火正这种职务的名称。
    “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路史·前纪八》注)现代史学家杨宽在《古史辨·黄帝之制器故事》中认为,古者野蛮之族,恒有守火之司,“祝融”盖即火正之名,其后因以为氏。史学家罗元鲲主修的新化《罗氏通谱·源流考一》也是这样说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3. 罗部落
    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这个罗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 (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35里)的时候,罗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280里的罗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罗山,在(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是因罗部落最早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得名。大罗山亦同样因此而得名。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驷至于罗油”。又说:“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油”,次于莱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认为罗山就是古罗油,为古罗人活动之地。罗部落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田与罗山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罗人围猎鸟兽的理想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范围的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时,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今甘肃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
    4. 罗子国
    《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说:“(罗)盖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族焉。”其它还可作为佐证的,有“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张树
    注《世本》)。“罗,熊姓罗君也”(《路史·国名纪丙》)。“罗,熊析也”。“濮、罗、归、越、责、滇、麇、麋、半蛮,皆半分也”(《后纪八》)。
    关于坛姓,《说文解字》说:“祝融之后,姓也。”《通志·氏族略》说:“(云阝)氏,亦作坛,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于罗,号子。”
    熊是荆楚的图腾。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由此分支而出。楚君之名每带一“熊”字,“王名带着熊字,据《史记·楚世家》,从最早的鬻熊起直至很后的熊悍,差不多每个王名开首都有一个‘熊’字,……‘熊’也就是‘王’,……北方认‘熊’为兽之长”(岑仲勉《楚为东方民族辩》)。所以,自季连之裔孙穴熊以下的子孙,继承王位的,名前几乎都加一个“熊”字,楚穆王以后才摒除此习。
    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便从此分支而出。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部落是荆楚的分支,自然难逃厄运。又因罗部落人少势薄,是完全没有力量来抵挡这种外力的胁迫的,只好痛苦地随着荆楚部族避而西迁,以维系这个家族的命脉。
    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时,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一一今甘肃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57记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230记载:“罗山,在正宁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功封爵,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人宁州界。”罗山是从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水多以罗为名。
    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边,东流人葫芦河。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置罗川县。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分阝)地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为抵抗殷人而联合在一起。
    另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十巫”中有“巫罗”。这“巫罗”应当是罗人的首领,亦是具有权威意味的巫师,与“巫彭”(地在古彭阳县,今甘肃庆阳县南彭水一带)等“十巫”都经过“灵山”上天下地。
    到了周武王灭商时,罗才被封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罗子国。以后,罗子国又因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往湖北房县和宜城。春秋初期,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枝江和湖南汨罗。罗子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邵思《姓解》),这便是罗姓的起始。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为封爵汨罗江畔罗子国屹立。
    罗子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古国。由一个善捕鸟雀的罗部落,而成为一个小小的国家,从它的兴起到灭亡不短的过程中,只是充当附属国的角色。以后,虽在对楚一战中,获得了一次胜利,又因由骄而淫,弄得国政日衰,走上了一条亡国之路。灭国之后,子孙流散,罗姓子孙一直恪守着忠厚敦实的家风。
    约公元前690年,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姓,改为罗姓。
    为了避免在北进时遭到罗子国遗民的干扰,并满足修筑楚都丹阳城大批劳力的需要,楚武王又把罗子国的遗民从宜城裹胁到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将罗变成自己的附庸,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后来,楚文王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入酣睡,于是又将罗的遗民迁到湖南汩罗一带。今汩罗县西北8公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至今尚留有继续的罗国古城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二、他族改姓
    1.代北复姓改罗姓
    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魏书·官氏志》、《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文苑英华·周长孙瑕夫人罗氏墓志》云:“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周书·叱罗协传》说叱罗协建德三年(574年)赐爵南阳郡公,可见此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2.西域斛瑟罗后裔姓罗氏
    《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里都有唐代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唐书·突厥传》称:斛瑟罗为西突厥可汗,圣历二年(699年)时因被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所追,率部人六七万内迁,后死于长安。斛瑟罗的后裔则逐渐汉化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三、少数民族中的罗姓
    苗族罗氏 雍正《云南通志》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乾隆《贵州通志·苗蛮》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李宗防《黔记》卷三也有相同的记载:刘锡藩《岭表纪蛮》据滇、黔省志所载,称西南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16姓为最多;刘人熙《湖南各县调查笔记》在记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姓在内的21个大姓人数最多。可见,原本是汉族的罗姓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成为苗族大姓。
    布依族罗氏 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子国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南省汨罗,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唐代西原蛮首领有姓罗者,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彝族罗氏 彝族中也有罗姓,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姓罗。又有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土家族罗氏 楚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姓人不愿臣服楚国,便和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楣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了板楣蛮为汉高祖刘邦立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瑶族罗氏 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罗姓的始祖叫罗得元。在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就是说罗姓又有了一个来源。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宋代有郴州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元年 (1208年)二月在桂阳黑风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节郎。后再次起义,率领义军经常于宋国的边境一带活动,杀死了宋军的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闻讯皆惊恐不安。不久,再次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与兄罗世禄再次起事,九月为部下所杀。现在瑶族罗姓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蒙古族罗氏 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互相吸收和互相渗透,在姓名中彼此也有影响。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受汉族的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即以一个音节字为姓。有一部分罗姓蒙古人就是汉化的结果。另外,明朝政府对蒙古族实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汉姓,并对蒙古人赐以姓名。如有克罗俄领占者赐姓罗,名秉忠。
    满族罗氏 清满洲人中的罗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清朝通志·氏族略》载:“(罗)定桂,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大理寺卿。”“罗世泰,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罗)锡国,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天聪时来归,任护军校,其曾孙吉禄系举人。”又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仍有此姓。
    土族罗氏 土族中的罗姓是罗古尔氏汉化过来的,在土族语言中,罗姓人叫罗古尔·孔(意为种油菜籽的人们),罗古尔出产油菜籽,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姓。
    京族罗氏 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京族共有包括罗姓在内的31个姓氏,罗姓京族居住在漓尾。
    拉祜族罗氏 拉祜族人名中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目前拉祜族中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个姓氏。
    哈尼族罗氏 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现在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种姓氏。
    白族罗氏 明清时云南兰州 (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有罗姓。
    黎族罗氏 《明史》载:永乐四年 (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姓。现在罗姓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其他少数民族罗氏 在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人中均有罗姓。
  •  罗姓郡望堂号
    堂号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今江西省地,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改郡为国,东汉仍改为郡。
    襄阳郡:东汉建安分南郡、南阳两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
  •  罗姓家乘谱牒
    罗姓家谱介绍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毛泽东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毛泽东的老师罗元鲲,与毛泽东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 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 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  罗姓迁徙分布
    罗姓迁徙史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J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luó Lo Law Lo
  •  
      罗-Luo-最好不用声母是d.t.n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l声母.uo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罗"字的"网罗"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据1998年最新统计,您的姓氏是第20大姓。您的姓氏笔画为19画。  
     
  •  
     
      
     
         
      QQ头像使用方法
    把鼠标放到上面的一个QQ头像图片上,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把QQ头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点击QQ面板的“菜单”→“设置”→“个人设置”,这时就进入QQ的“个人设置”面板,然后在QQ头像右边点“更改”→选择“本地上传”→选择你刚保存的头像→最后点“确定”,这在你就拥有了超个性的QQ头像了,赶快试试吧。
    只有QQ会员或QQ等级在16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使用QQ自定义头像!
     
     
  • 罗京,罗疏桐,罗美薇,罗志祥,罗家英,罗海琼,罗大佑,罗嘉良
云唐句网(yuntangju.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唐句网 yuntangju.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13